幻想家无非是幻想至极者,它应当是一个中性名词,既可能引人爱,亦可能招人恨。不过,谈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幻想家,却没有人能平心静气。此三人都是被人呼过万岁的人:其中第一位是真正的万岁爷載湉,第二位被称为大炮,第三位就是无人不知的万岁了。此三人都是为中国历史划了时代的大人物,却又是很不相同的幻想家——他们的幻想与世界大势或顺或逆,其差异不啻南辕北辙!
宫廷遐想
当人们大谈某某是幻想家的时候,我往往不相信: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幻想家?我曾想,那不过是好心的世人,为闯下大祸者找到的遁词而已。不过,一旦某人的故事被娓娓道出,既光怪陆离,又蓬荜生辉,就不由得不将他唤作幻想家了!
下面要谈的載湉(1871—1908),即晚清年间不少悲剧故事的主角光绪皇帝,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。他就是一个大幻想家,或许正因为如此,才一度成为震动中外的维新皇帝。
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不同,光绪并不是那种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皇帝的人。他是晚清权势熏天的慈禧太后的侄子,身为皇族成员,如果不卷入任何继嗣纠葛,本来可以平安地度过锦衣玉食的一生。但1875年慈禧的又一次非常之举,彻底改变了光绪的人生,让他走上了那条风险莫测、前途渺茫的君王之路。权欲无边的慈禧的深心算计是:不到4岁的光绪继位,就可使慈禧一如既往地垂帘听政;至少在此后20年内,慈禧将仍然是庞大帝国的实际女王,而光绪则不过是给慈禧作挡箭牌的木偶而已。然而,光绪心甘情愿当木偶吗?在他未成年之前,还不存在这一问题;而一旦亲政之后,问题自然就来了,而这正是光绪悲剧的开始。
与历代宫廷相比,清代更重视宫廷教育;光绪在帝师翁同龢等人的精心培育下,得到了完善且足够规范的传统教育。只是,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培植幻想。至少在亲政之前,光绪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储君,对于他接下的这份“产业”,不可能有太多的浪漫想象。
一般而言,幻想的形成与丰满基于如下条件:
A.幻想者未经世故、单纯、有一定学识且勤于思考。
B.外部环境足以提供大量的幻想材料。
C.某种使命感足以激发大量亦虚亦实的幻想。
光绪的高度单纯、不谙世事,是众所周知的,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。光绪的勤于学、敏于思,也是为其周边人所称道的。当时正是西学东渐之时,光绪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各种西学资料,对外部世界开始有一些了解,这些都强烈地激发了他的想象力。而命运的安排注定了他“治国平天下”的使命,与这种使命相关的幻想自然不期而至。这样,光绪就恰好具备了上述的条件A—C。然而不幸的是,光绪不只是一般地具有幻想,而是不折不扣的幻想家,也就是他的幻想太多、太超越,已经到了他自己无法驾驭的地步,这就反而妨碍他的使命了。
中日甲午战争之后,中国内外都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,要求仿照日本变法维新的呼声骤然而起,到1898年时已形成强大的势头。光绪在亲政后,在政务上的热心与日俱增;在甲午战争期间可以说痛心疾首,自然成了主战派的领袖。其后几年,他越来越亲近维新分子,逐渐积累着自己的维新知识、维新主张;其中的许多主张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幼稚幻想而已。
1898年夏,在激进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推动下,光绪开始了他那彪炳史册的“百日维新”。在百余天中,他如连珠炮般地发出变法诏令,令人骤不及防地轰击着毫无心理准备的满朝文武,将他们轰得晕头转向,哭爹叫娘;直至老臣们排着队到老佛爷那里去告状,终于促使慈禧从颐和园出来收拾局面,软禁了光绪,维新也就戛然而止。
维新之败肯定不完全是光绪的个人责任,但不能不与他的幼稚幻想有关。光绪幻想的一些特别天真烂漫之处是:他幻想着,一个庞大国家的乾坤倒转,全在他所信任的那一小群顾问的掌控之中;他的诏令具有神力,既能拨动历史时针,也能指挥亿万臣民;他的子民经他的诏令调教之后,能够领会圣意,热心支持并参与维新;普天之下无不倾心新政,何愁变法不成!在光绪心中,他所独钟的那个宫廷小圈子与那个颟顸的大帝国,肯定是混在一起了;他或许能驾驭几个近臣,哪能驾驭整个天下呢!
于是,光绪幻想破灭之日,也就是维新派及清帝国大祸来临之时!
顺乎潮流
被现代许多人尊为“国父”的孙中山(1866—1925),无疑是现代中国最被肯定的人物。他也是直接被许多人称为“幻想家”的政界领袖;当然,人们理解为很正面意义上的幻想家。
如同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大业者一样,孙中山在其进入人生高潮之前,有很长时间学习、观察与思考,积累了他的见解、主张与幻想。因此,“大幻想家”孙中山的幻想,并非一时心血来潮,而是在他浪迹天涯的数十年中逐渐形成的。
对于孙中山本人及他的国家来说,很幸运的是,他形成幻想的时期,恰恰是他游历与游学世界五大洲的时期,他借以构建其理想与幻想的材料,相当一部分来自域外文化,包括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工商业文化。因此,孙中山的一生始终是一个仰望远方的人。他那广为流传的名言是:
世界潮流,浩浩荡荡;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!
他自己就恪守着“顺乎世界潮流”的原则。他的许多幻想,或许有点过于想入非非、漫无边际,但仍然不失为“顺乎世界潮流”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不能不尊他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幻想家。如果你不喜欢“伟大”与“幻想家”这两个字眼连在一起,那么,不妨改称为“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”。孙中山的幻想与理想常常交织在一起,并不容易完全分开,似乎也没有这种必要。
现在就来欣赏一下孙中山幻想;如果你愿意,也不妨称之为孙中山理想。孙中山幻想涵盖极广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思想、文化等等诸多方面。下面不妨限于介绍政治经济方面,因为这密切联系于他的建国理想。孙的理想被集中地概括在他的主要著作《建国方略》中,该书概括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、经济纲领与政治纲领;每一部分都是规划与幻想的某种混合,究竟是规划多还是幻想多,恐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。
让孙中山浪得幻想家大名的,大概是他那极富想象力的“实业计划”,其中包含了许多大胆的战略设想与具体规划,例如建设铁路十万公里;建设华北、华中、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等。曾任“全国铁路总监”的孙中山,对于铁路建设尤其入迷。据说,在讨论新建铁路方案时,他甚至大笔一挥,将拟建铁路线一直画到了喜马拉雅山下!
在民国初年,大多数人对近代工业文明的新事物所知甚少,初次看到孙中山如此详尽的近乎梦幻的建国规划,会惊骇到什么程度,可想而知,不称孙为幻想家才怪哩!就是在今天,想必还有不少人说,孙中山就是一个“大炮”!我的看法恰恰相反:在20世纪的最初20年中,几乎所有政界人士都在忙于争权夺利、无人在意实业的情况下,有这么一个“大炮”热心建设,实属难得!你怎么能要求一个百年前的人的规划,在今天看来已有严谨的科学性呢?
天马行空
在中国真正实现了乾坤倒转的人物,肯定非现代领袖莫属。正因为他的抱负最大,他改造世界的计划最宏伟,他掀起的滔天巨浪最触目惊心,他的想法也就最超越、最狂放;因而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幻想家!
1950年之后的30年,中国创纪录地成为最大的创造奇迹的国度。诸如大整肃、大跃进、大饥荒、文化大革命,每一项都是无与伦比的世界奇迹。而现代领袖正是所有这些奇迹的倡导者、构思者与推动者。建造了如此宏大历史伟业的人,岂能不最大限度地放纵那匹想象力的脱缰之马?而如此就必定是世上最大的幻想家了。
我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,此幻想家非彼幻想家也。与前面两位大幻想家比较,最后这位幻想家有一些突出的特点:
A.不服成规。领袖是史上最能放开的思想者,也是世上最不拘一格的幻想家。如果在开启幻想的路上还有一条规矩不能突破,那一定非领袖所为。所有的障碍,无论是理论的、习俗的、常识的、宗教的、伦理的、法律的、逻辑的、知识的、文化的……,只要有碍于其幻想的畅通无阻,他一定要彻底扫除,完全给幻想让路!例如,他幻想中的世界,是一个“斗争不息”的世界,理由是:“中国有七八亿人,不斗行吗?”至于其中的逻辑,他根本不在乎!他还幻想:“一万年以后,也还有左中右”。别人哪敢想象“万年之后”如何呢?
B.不脱乡土。领袖来自偏僻山村,16岁之前未离故土,有很深的乡土情结。其所钟爱的文学,也都是民间流行的演义小说,尤其是在草民中影响最大的《三国》、《水浒》。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他幻想的主要素材。古老乡村生活及乡土意识,烘托了他的主要思想框架与幻想空间;游荡于此空间之中,他如鱼得水,享受到那种“天高任鸟飞”的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。在这里,他既摆脱了颇感陌生的城市文人,也远离了沾惹洋味的沿海地区人士。
那些后来影响中国至深至巨至广的浪漫构想,就是来自这种地道的乡村土壤。例如,曾经震动全世界的人民公社运动,就基于这样一种幻想:一种乡村生活的乌托邦,应当直接沟通当下的农村生活与未来的共产主义!大约在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,领袖特别谈到,这一想法就来自“三国”年代的汉中人张鲁的“五斗米道”。那种“五斗米道”的社会图景,想必已在他的幻想中酝酿多时了。
C.不依洋书。领袖一生偏爱线装书,屡屡告诫国人,切忌“言必称希腊”,对于洋书有着深深的忌惮与厌弃。这种见地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他幻想的方向与内容。在1950年代,超英赶美与迅速工业化曾经是关注焦点。在工业化路线的选择上,领袖极力反对袭用西方成法,极度鄙视洋教条。他的工业化幻想,几乎完全出自本土事物的启发,并不参考什么洋书。他最富启示的思想来自内战经验与传统的汉字诀。来自内战的主要经验是“根据地”策略与“大会战”经验。前者启示了所谓“五七模式”:每个地区、每个单位都要建立自给自足的工农兵学商综合体,具体方案详尽而可爱,极具吸引力:每个县配备一个机场、供给两架飞机……。后者启示了超英赶美的大战役,正是这些大战役构成震惊世界的大跃进。
想象力的另一个来源是“汉字诀”。领袖在披阅线装书时,琢磨透了各种古代智慧,如“金木水火土”、“天地人”之类,启示出“农业八字宪法”——“水管工保……”;人民公社的多种经营——“农林牧副渔”,如此等等。每一个“汉字诀”,都展现出一部极富想象力的蓝图,它们都是古代智慧的结晶。
D.绘制蓝图。领袖绝不是满足于规划当世的人,他的真正兴趣在“为万世开太平”!在设计未来社会这件事上,马克思的贡献出奇地少,似乎兴趣也不大,领袖自然就当仁不让了。他用心之多、构思之精、规划之具体、设想之详尽,没有任何人可与之比肩。他最具想象力的设计蓝图,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:人民公社的内部组织;“五七道路”的全面规划。对于后者,他倾注了如此之大的心血,看来是意在将“五七道路”作为直通共产主义的道路的。其核心思想就是:任何单位都要集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等于一体!至于已成为现代人常识的社会分工,则被抛到九霄云外了。
一旦有了如此独具特色的幻想,其他幻想家就望尘莫及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