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圣人算不了好人——他宣称上智下愚,阻遏了平等精神;孙中山也不是好人——他对“致公堂”的背叛不啻过河拆桥;鲁迅更非好人——他的习惯性恶骂伤人无数……。如果认可这一切,这个世界或许就好人绝迹,也够黑暗了,赶快逃出这个世界吧!不过,那些从尘世看到光明、对人生不失乐观期待的人,还是认为世上毕竟好人多多!如何能调和如此尖锐对立的两种看法呢?
世无完人
一句“世无好人”的冲天呼喊,该是经受了多少人间恶行之后的过激反应!一个命运多舛之人,很可能处处受挫,从其所遇到的每个人那里,得到的不是理解与帮助,而是冷漠与排斥;他在失望之际,在悲愤之时,能不觉得这个世界十分黑暗,在在都是非善之人吗?他能仔细检视:他遇到的所有不快事,真的是什么恶行作祟吗?所有那些未曾善待他的人,真的都不是好人吗?但他没有心情与耐心来作这种分辨;于是,在他眼中就没有好人现身了。
世间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:将不完美之人当作坏人;而这无非就是:要求好人就该是完人!
无论希望或者要求好人是完人,都是人们通常有的一种自然的心理期待。人类心理就其本性来说,就是追求完满,绝不愿止步于某个次等的状态。人们追求巨富;希望美色成为绝色;好友成为密友;亲信成为心腹;喜鹊成为凤凰……。无论人们如何叨念“知足常乐”,世间真正知足者能有几人?
这很坏吗?倒也未必!如果大家都“知足常乐”,没有那些永不知足的人的不倦追求,哪来今天你眼中的这个花花世界!
无论对“永不知足”作多少辩护,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:要求好人为完人却不现实,而且有非常严重的后果!
你不能原谅好人的任何过失;而存在过失,恰恰是人类无可避免的宿命。既然不容许存在任何过失,那么有过失的好人就等同于坏人了,其结果只能是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,岂止世无好人,简直世皆坏人了。你所看到的世界能不黑暗至极吗?
好人处处有,而完人绝难寻!要求好人为完人,看来是提高了好人的标准,实际上是降低了完人的标准。一旦处处有人们所称的完人,那么这些人多半是“伪完人”;一个充满“伪完人”的世界,必定是一个伪善的世界,比没有完人更坏!
即使在最好的意义上,以完人的标准要求好人严以律己,也有点过头,那将断送好人的本应丰富多彩的人生,让其陷入谨小慎微、无所施展的境况,那并不值得。世人终究应明白:
** 世无完人,并不是人类的不幸,而是世间的常态!**
世间真正的不幸,是企盼完人出世,那只会将失望永留人间!
在历代儒者心中,孔圣人想必是史上第一好人!但他是完人吗?他公开说“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。如果不是要坚定维护孔圣人的“完人”形象,哪来那样多的人为孔子辩护,坚决认为孔子的上述言论似乎有深意在焉,只是被后世人误读了!
诸葛亮则更是民间的偶像,他已经成了在庙中享受祭拜的神了,还能不是完人?民间当然不知道,也不愿意知道,诸葛亮岂止不是完人,实际上是缺陷多而且大的人,尤其算不上绝顶聪明!道德上也不是毫无瑕疵,在擅长“诈术”这一点上,更难免被人诟病,虽然这不过是遵循国人的千年传统罢了。
林则徐是近代世人心中的偶像,也是我心中的偶像,确是近乎完人的人,但可惜并非完人!对他的千古英名来说尤其不幸的是,他也不能免俗:与历来遭人鄙弃的一种恶行沾染上了,这就是贪腐!幸而林则徐算不了贪官,但在那个无处不黑的年代,他不可能不干一些非其所愿的事情。他在陕西按察使任上,就循例接受下级官员的“碳敬”——这在今天叫做受贿——只是转手敬献给北京的上司;如果他不这样,就根本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,只有辞官回家了。
在许多人心中,胡耀邦几乎近乎圣人了!在现代官场有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人,让一部现代史不致黑暗透顶,应是中华之幸!胡耀邦不是完人,甚至毛病多多,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。更有甚者,他也有愧对“中国人的良心”这一美誉之处。在处理文革遗留问题时,面对“保护红二代”的强大压力,本来想主持公道的胡耀邦还是退缩了。
面对这许多有明显缺陷的杰出人物,人们该努力抹去他们身上的污迹,造就我们希望看到的完人,还是面对现实,不惜听任心中的偶像之形象降级?恐怕没有什么两全之策。
世无好人
如果你在电影院中看某个故事片,在剧情的关节处,你的孩子发问:刚才出来的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?你会给一个最简单的回答,例如说他是好人,尽管你心中或许觉得这种回答不免有些勉强。如果是某个成年人提出此问题,你的反应就可能不一样,心中不免有些不屑:此人怎么如此俗不可耐,电影人物怎么可以按好人坏人分类呢?但你口中或许仅仅以“不好说”敷衍。如果问上述问题的是一个媒体人,那么你的反应就不只是不屑,而是真正的愤怒了:难道你就是依据这样的逻辑来作评论、发文章,塑造中国老百姓的世评吗?
不要以为上述情境完全是杜撰,它几乎每天出现在现实生活中,出现在聚会上,出现在街谈巷议中,出现在课堂上……。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“好人—坏人”评说,彻底塑造了今天的“好坏二元社会观”!文学作品中只有好人坏人;教师眼中只有好学生与坏学生,社会上只有爱国者与汉奸……。
在人群中作这种简单化的划分,只能适用于一个低文明的不开化社会,适用于需要分辨君子与小人、忠臣与奸臣的宗法时代;今天却不幸用到21世纪这种开放时代了。这一误置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恶劣后果,此处仅仅关注其中之一,这就是导致“世无好人”这一意想不到的结论!
怎么可能呢——你一定满腹狐疑。实际上,好人—坏人逻辑的后果就是这样。
胡适如何?在革命高涨的年代,他竟然劝告青年人读书,自己则跑到美国去了,还能算好人?划归坏人!林语堂如何?在提倡民族文化的年代,他居然用英文写作,还热衷于风花雪月,不像好人,划归坏人!沈从文如何?在火红年代,他形象灰暗,专写一些落后的乡土人物,离革命很远,只能划归坏人!胡风如何?自称鲁迅传人,在大家都奔赴延安的年代,他却在国统区里舞文弄墨,不红不白,倾向可疑,就不像一个形象鲜明的好人,划归坏人!鲁迅呢,在国共阵线分明的时候,他却窝在上海优哉游哉,乐得做独立人士,尤其从不得罪蒋介石,也不像一个好人……。
这么一个个清点下去,恐怕最终没有什么好人留下来!难道民国文人真的都是坏人吗?
或许你会觉得,上面的推理近乎极端,未必有人当真。那么,不妨告诉你一段真实的历史,那时的逻辑与上面推理所用的逻辑并无二致,结果也类似,最后好人也都没了!我要说的就是文革。罗瑞卿,当总长时搞什么大比武,冲击突出政治,坏人;彭真,批判吴晗的《海瑞罢官》不积极,坏人;陆定一,管宣传左得不够,坏人;刘少奇,修正主义嫌疑最大,大坏人……。到1968年,就只剩下江青周边几个好人了!快开中央全会的时候,竟凑不齐人数,这才着急起来,不得不匆匆从劳改地、监牢中放出一批“坏人”,例如胡耀邦、陈毅等凑数。但一些人还是坚持陈毅就是坏人,最后还是领袖有高招:陈毅就作为“右派”代表参加中央全会吧!
到了这种“坏人遍地”的地步,还能不相信“世无好人”吗?
两个误区
如果有人指斥你说不清好人坏人的区别,你想必会觉得是一种侮辱:这岂不是欺人太甚,就如骂人智力如白痴吗?哪个小孩不知道,好人与坏人黑白分明,岂有不能分辨之理。在现代中国,恰恰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,让小孩以为明如白昼,却让成人反而陷入了迷误,竟不知究竟是自己果然智力不如孩童,还是真的遇到“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一切都感到陌生了。就如什么是好人坏人,倘在文革年代,就是盖世大学者陈寅恪、冯友兰,恐怕也不知道如何回答;即使答了,也不见得能被当道接受。
就是在今天,上述问题也未必很简单——或许更深奥了;就是对当世英雄泽连斯基,网上的评价都判若两途。但至少已有两点变化:第一,大概没有人强迫你回答那些简单化的问题;第二,你已经清楚某些回答肯定是行不通的。在文革中流行、但今天已普遍知其为伪的两种回答是:好坏黑白分明;好坏之分首先就是阶级之分。
如前面说到的,在文革中被认可的好人寥寥无几,能说出的大概就是秦始皇、陈胜吴广、洪秀全、鲁迅、雷锋等等。凡是官方定了的好人,如果你胆敢数落几条缺点,那就等着瞧吧。另一方面,如果是官方已定的坏人,如孔子、孟轲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武训、林语堂、张恨水等等,也绝没有任何人敢说一个好字。这倒也好,即使在阴间地府,也是黑白两造各有所属,阎王爷岂不省去许多烦心事!
至于以阶级划分好人与坏人,恐怕连阎王爷也会犯难。地主阶级的鲁迅、周恩来都是大好人,而工人阶级的向忠发、顾顺章则是大坏人,他们父辈的牌位就不知该怎么放了。就算这些个案可以略去不计,直至1980年代之前,累积起来的“黑五类”达数千万,他们实际上被归入坏人队伍,中国坏人之多岂不创世界之最?此中的荒谬,是绝不会有人出来公开论理的。幸好,今天这些都全被遗忘了!
说今天已不再论阶级,恐怕也未必。至少,一些文革遗老的阶级观念,依然固若钢铁。方方的事情刚开始,就有人出来点明:方方就是地主阶级本性不变,岂不坏透!幸亏后来澄清了:方方祖父是响当当的抗日烈士;否则,方方之坏就更成了铁案。
世无好人好?
上述的两个误区,固然都有认知谬误的因素,但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,主要还是权力在操弄之故。然而不幸的是,这样并没有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好人,恰恰是造成了更多的“坏人”!而其极致,则使世上的好人近乎绝迹,乃至形成一个“世无好人”的诡异局面。不妨想想,如果连被不少人崇为圣人的胡适等人都成了坏人,我辈还能指望做好人吗?
任何事情,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荒谬至极,该事大概就到了落幕之时。上面所说的误区就是如此。文革之后,那些荒谬事即使没有完全绝迹,至少也不能大行其道了。这样,人们又回归正常思维:好人坏人都不能绝对化,对任何人都应容许理性、客观、全面的评价;好坏是道德问题,阶级是政治问题,各有其适用领域,不应混为一谈。从此,人的评价与阶级划分,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脱钩了。
这种进步,至少使老祖宗的在天之灵稍感欣慰:他们的阶级出身也不好啊。
不要又掉入老套,说这是什么主义的胜利;这无关乎什么主义,只是文明的进步而已!
但文明的进步不会到此为止。好人之说的意义比通常所想象的要深刻得多,与文明的关系密切得多,还远远谈不上已经认识透彻、不必再思考了。旧的误区消除之后,人类还可能陷入新的误区。眼前的一个误区就是:人类的未来寄望于好人!而我的回答则是:
没有好人的社会,将是最好的社会!
且别惊慌。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,不妨离题稍远一点。
文明的进步在一步步地消灭那些传统的划分。首先,平等的普遍实现,接近于消灭了贵族与平民的划分。高度的工业化,消灭了城里人与乡里人的划分。教育的深度普及,接近于消灭了知识人与劳工的划分。新技术产业的极度发展,也将消灭蓝领与白领的划分。社会的高度民主化,正在消灭政治精英与草民的划分。阶级斗争教条的废弃,消灭了一国之内人民与敌人的划分。自媒体的普遍出现,正在消灭媒体人与受众的划分……。
如果你经历了如此多的天翻地覆的变化,看到如此之多的曾经被视为神圣的界线被突破,你还能相信,还有某条尚存的界线是不能突破的吗?任何界线的突破,都意味着某个旧事物的消亡:贵族与平民的界线被突破,贵族就消亡了;精英与草民的界线不再存在,精英就消亡了……。
然而,就是最大胆的人似乎也不敢预言:好人与坏人的界线将被突破,乃至使好人消亡!其实,这有什么不能突破的呢?在那些最文明的社会,这已经是今天的现实!至少,在瑞典这样的国家,能够说其中一部分人是好人、另一部分人是坏人吗?以中国的标准衡量,那种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是谦谦君子,但他们会自称好人、需要戴上大红花吗?他们的唯一感觉是:他们做了一个自由人所应做的一切。更重要的是,那种社会没有人有裁定某某是坏人的权利了!
既然不再有人认为谁是或不是好人,“好人”岂不就消亡了!